在河南省女子排球城市联赛的赛场上,一位满头银发却声如洪钟的老教练格外引人注目。她时而凝神观察队员的动作,时而高声指导战术,浑身散发着蓬勃的能量——她就是郑州队主教练葛淑茹。今年已经73岁的她,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训练场,手持战术板,目光如炬。
"排球就是我的命,只要还能动,我就要站在这里。"葛导笑着对我说,眼角绽开深深的皱纹,那是六十年排球生涯刻下的印记。
竹棚里走出的排球少女
葛淑茹与排球的缘分开始于1964年。那时她才13岁,是郑州一所中学的普通学生。
"那时候的训练条件现在想都不敢想。"葛导回忆道,"我们在竹棚搭的简易场馆里训练,地上铺层沙子就算场地了。球网是用麻绳编的,球打上去都会改变方向。"
尽管条件艰苦,葛淑茹却展现出了过人天赋。短短一年时间,她就从校队入选河南省青年队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训练,放学后继续加练到天黑,她的双手因为常年击球而布满老茧,甚至多次骨折。
展开剩余70%"那时候没觉得苦,反而特别快乐。每次扣杀成功,听到球落地的声音,就觉得什么都值了。"
从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转型
1970年,葛淑茹因伤退役,转型成为教练。这个转变并不轻松。当时才20出头的她要带领一支年龄相仿的队伍,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。
"最初很多队员不服气,觉得我太年轻。"葛淑茹笑着说,"那我就用实力说话。每天陪她们一起训练,每个技术动作都亲自示范,直到所有人信服。"
1982年,葛淑茹带领郑州女排夺得全省冠军,这是她教练生涯的第一个高峰。然而成功的背后,是她牺牲了无数与家人团聚的时光。
"儿子小时候总是说:'妈妈,你能不能不去带训练?'听到这些话心里特别酸楚。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,就必须坚持走下去。"
六十年如一日坚守一线
新世纪以来,中国体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排球运动也迎来了新发展。已经年过花甲的葛淑茹没有选择退休,反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排球事业中。
"现在条件多好啊!标准化场馆、专业器材、科学训练方法...我们那时候想都不敢想。"葛导感慨道,"所以更要珍惜,要带出更多好苗子。"
每天清晨六点,葛淑茹准时出现在训练场,亲自为队员做准备活动。下午的训练课,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。年轻队员们都亲切地称她为"葛奶奶",但这位"奶奶"训练起来却毫不含糊。
"葛导严格着呢!"郑州队主攻手李娜告诉记者,"一个扣球动作不到位,她会让你重复练上百次。但我们知道,她都是为我们好。"
在葛淑茹看来,排球教育不仅仅是技战术的传授,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。
"我常告诉孩子们,排球是集体项目,个人再厉害也赢不了比赛。要学会团结协作,互相信任。"葛导说,"这些品质不仅对打球有用,对做人做事都有帮助。"
如今,葛淑茹的弟子遍布全国各地,有的成了专业运动员,有的当了教练,还有的只是业余爱好者,但无一例外都从她那里学到了对排球的热爱。
"去年有个50多岁的学生来看我,说还在打业余比赛。我特别高兴!排球就应该是一生的爱好。"
问及未来的计划,葛淑茹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。"我还想再干十年!看着这批孩子成长起来,带她们拿几个冠军。"她笑着说,"然后培养更多年轻教练,把我的经验传下去。"
在葛淑茹看来,年龄从来不是问题。"每次站在排球场上,我就感觉自己还是那个十几岁的小姑娘,浑身充满干劲。"
结束采访的时候,葛淑茹匆匆走向训练场——下午的训练课马上就要开始了。看着她挺拔的背影,很难相信这是一位73岁的老人。
六十年风雨排球路,葛淑茹用坚持诠释了什么叫做热爱。她的故事告诉我们:只要有热爱在心,年龄永远不是追梦的障碍。致敬葛淑茹教练,致敬所有坚持梦想的人!
发布于:上海市